新華財經北京12月26日電 (記者劉慧)你聽說過“穀子經濟”嗎?這個和農業沒什麽關係的概念,最近正在破圈。相關消費熱潮席卷各大城市,“吃穀地”成為炙手可熱的打卡地。
“穀子”,即英文“goods”的諧音,指的是以動漫、遊戲、偶像等流行文化元素為主題的周邊商品。
這個曾經隻有“Z世代”“00後”才懂的“秘密暗號”大熱,背後折射出什麽?
年輕一代更願意為“情緒價值”買單。
作為“穀子經濟”的主要消費群體,年輕人買出了一個千億級的市場。
有機構數據顯示,2023年中國“穀子經濟”市場規模已超1200億元。未來數年“穀子經濟”將呈持續增長態勢,預計202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。
從文化產業視角看,隨著我國優秀國產動畫、手遊等快速發展,文創行業以及IP衍生品會迎來市場增量空間。“穀子經濟”火熱與我國文化產業迭代相遇,必定給中國的消費市場帶來更多的可能性。
消費熱點的湧現,從來都繞不開人的需求。
“穀子經濟”傳遞了年輕人的個性化表達和社交需求,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基本物質需求,也選擇非同質化的消費模式,希望在消費過程中“悅己”,把“情緒價值”拉滿。
麥肯錫發布的《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調研》顯示,64%的消費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費,並且年輕消費者對精神消費的重視程度更高。
不止“穀子經濟”,這種趨勢還體現在很多消費熱潮中。無論是為一場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,還是搶購各大博物館的文創冰箱貼,亦或是“吃”一碗毛絨玩具的“麻辣燙”……
細細觀察,以“穀子經濟”為代表的消費新風向,不僅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合的社會現象,更是文化賦能經濟的生動表現。
顯而易見的是,同樣的兩個筆記本,同樣的使用功能,一個帶上了IP“加持”,變成“穀子”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,提升了附加值。
疊加“穀子”的體驗和社交屬性,不少線下商場看到了提升客流量、激發消費活力的新可能。
上海百聯ZX創趣場的前身——華聯商廈,曾是南京路步行街的潮流地標。自2023年1月“變身”開業後,這家商場在18個月內累計客流量超1500萬人次、銷售額超5億元、活動舉辦量超700場。
相關研報顯示,國內已有超20個一二線城市的60多個核心商圈都在打造二次元消費城市地標。
談到“穀子經濟”,也有人表示“不理解”“看不懂”。為什麽要給IP支付溢價、支付多大的溢價可以見仁見智,但“穀子經濟”中出現的“負能量”必須得到及時關注。
未成年人“吃穀”時存在的盲目消費、過度消費,天價“炒穀”陷阱,IP版權保護等問題也在浮現……“穀子經濟”持續發展還麵臨不少挑戰。如何引導其健康生長,加強市場監管和法治保障,需要更多的探索創新和主動作為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“穀子”。集郵、集幣、集卡片、集卡帶、集模型……每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裏似乎都有過關於“收集”的消費記憶。一方麵,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“穀子經濟”,另一方麵,必須加強監管和規範,引導這個千億級市場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、進一步提振消費增添更多活力。
編輯:胡晨曦